分享
AI 系列(一):一文说透AI产品经理的底牌和命门
输入“/”快速插入内容
AI 系列(一):一文说透AI产品经理的底牌和命门
飞书用户2749
2024年9月30日修改
本文目录:
•
纵览大模型时代的行业动态与人才供需;
•
下钻到C端和B端的商业应用场景,去理解大模型的极限与局限;
•
在应用背后的AI产品经理,相比传统产品经理的变与不变;
•
转型AI产品经理,你得清楚自己的底牌和命门。
注:看标题就知道,我有决心开启AI系列篇。考虑到大模型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,咱争取阶段性总结所学所用所想,老少皆宜,欢迎追更。也欢迎点击文末「阅读原文」加入我的知识社群,感谢支持。
全文7700字,阅读时间18min。
1.
产品经理的职业第二春来了?
「各行各业都可以结合 AI 技术重塑」,这个论断放在去年我大概率是认的。
从大模型层和应用层两个视角来看——
去年的市场态势,聚光灯下有三类公司:传统人工智能公司比如商汤、科大讯飞、旷视科技等,创业独角兽比如月之暗面、智谱、Mini Max等,互联网大厂比如腾讯、百度、字节、阿里等。三方纷纷上牌桌,重心在比拼大模型层,卷算力和高参数模型。同时间,基于大模型的应用层项目也在极速狂飙,但爆款不足,能实现PMF的产品更是昙花一现。
但今年开始,模型层已恢复理性,大公司格局已定,小公司有心无力,反倒在多模态模型(视频、3D)和具身智能领域有更多的初创团队出来,至今生死未卜;而在应用层,各大公司开始从技术驱动转向生态驱动,通过比拼资源和商业化的能力,回归商业案例的落地情境。尤其是对于初创公司而言,让更多用户和企业客户用起来,并且愿意付费使用,几乎成了他们的生死线。
追更完行业动态,再来看人才供需。
层出不穷的除了模型应用之外,还有AI相关岗位。徘徊在裁员和求职边缘的打工人惊喜地发现,沉寂许久的招聘网站上,不约而同地挂上了AI产品的招聘横幅:模型厂商在招算法、工程团队,应用厂商在招商业产品、用增运营人才,平台型厂商关注AI开放平台和智能体相关的专家,就连传统金融、餐饮、消费品也在吸纳AI专家,岗位的第一条要求就让人啼笑皆非:5年以上的AIGC产品策划和项目经验。
这丝毫不影响打工人的热情。
久旱逢甘霖,产品经理们喜上眉梢:「各行各业都可以结合AI技术重塑,产品经理也能趁这波浪潮开启职业第二春」。我也小小激动了一把,废寝忘食地学习新知观望机会,潜伏在AI讨论群,窥伺着各种热点动态。
鼓吹转型AI产品的声音比比皆是。刚开始很小声,渐渐的有人上岸成功身价翻倍了,有人靠零成本AI创业有口皆碑,有人分享的AI产品课赚了一桶金,于是声音越来越响亮。
2.
To C or To B ?
振臂喝彩的同时,不妨先着眼当下,盘点目前大模型应用的产品形态。
1)硬件:
AI大模型在不同硬件设备上的集成与应用,能进一步提高设备的智能化水平,给用户提供更便捷、更智能的服务。
比如苹果最新的发布会,主打的噱头就是AI+手机,相比上代智能机,重构产业链的同时,更注重个性化和场景化服务能力,通过用户自定义和厂商特调,由终端实现智能体的分发;
再比如智能汽车,车企采用AI大模型,陆续推送城市NOA(Navigation on Autopilot),利用AI对实时道路信息的处理,优化了驾驶决策,提升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。
2)软件:
先来看C端应用市场,要么走通用路线,做AI搜索做ChatBot,很难提供核心的用户价值,商业模式的想象空间有限;要么走垂直赛道,比如AI换脸、虚拟恋人、角色扮演等,有噱头但不多,使用场景窄,用户复购率有限。
新的AI应用本质上是在跟现有的C端应用抢夺用户的注意力,而移动互联网的流量见顶,C端用户产生的商业价值的周期太长了。
比如去年7月爆火的妙鸭相机,在AI定制写真的赛道上杀出血路,百度指数显示热度一度冲到8000,但两个月后就熄火了。再比如,去年资本捧热的新秀Character.AI ,靠虚拟陪伴吸引青少年每月9.9美金的订阅费也很难延长产品寿命,屡传出现金流断裂的传闻,这两天已爆出被谷歌收入麾下。
或许只是 AI 原生应用比较坎坷?
的确,目前大模型在C端产品的软件形态主要有两种:
AI原生应用和「APP+AI」
。
先说 AI 原生应用,主要以模型厂商自研为主,在产品设计上靠各类智能体去吸引用户,比如创意绘画,专业翻译,音乐生成等细分场景。但现在基本都还处在早期发展阶段,各大玩家间的智能体生态表现同质化,靠渠道砸钱拉新买量之后,留存和促活还是要回归产品对用户最真实的服务价值,用户需求的适配性以及粘性都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培育。